据媒体报道,近期,不少上海市民发帖称接到ai语音骚扰电话接连“轰炸”。记者调查发现,众多骚扰电话背后是智能电销平台在作祟。这种ai电销采取“题海战术”,通过大量拨打电话筛选目标客户,即使拉黑也可以换马甲卷土重来。呼叫数量更多、价格更低,比起人工推销烦忧更甚。
此类电销究竟有多“勤快”?据披露,一套系统每天可呼叫近3000个号码,有群呼系统更是号称可以“日呼上万条”;价格有多优惠?据调查,可日呼3000个号码的智能语音机器人全年价格1980元,“日呼上万条”的群呼系统价格更为低廉,仅收取话费;至于目标客户,调查显示,有平台在参与。多家平台透露,此前已与口腔机构有过合作,客户数据是用爬虫技术截流抓取的。
有足量的客户数据,有“不知疲倦”的自动呼叫系统,防拉黑的技术加持更是让人躲不胜躲。至此,一个疯狂骚扰民众的“闭环”已经形成,令人叹息。
技术创新本该用于提升服务效率,改善民众生活,但在ai电销这件事上,却成了老百姓的心病。技术越是先进,商业机构越是能够精准找到你、无休止地骚扰你,强迫你消费,你甚至都逃不掉。如此推销显然是有问题的,有关各方理应承担起更多责任,不能无动于衷。
平台机构不管是采取什么办法找到客户电话,并将电话提供给口腔机构,都是不合法的。这样的行为,一方面属于过度收集、买卖个人信息,违反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的相关规定。平台声称“所有合规问题都把控得很好”,并不成立。今年7月1日施行的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也明确规定,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,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,不得采用一次概括授权、默认授权等方式,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同意收集、使用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信息;另一方面,商家也不能无视消费者隐私,随意搞强制推销。根据相关规定,未经消费者同意,经营者不得向消费者发送商业性信息或者拨打商业性电话。
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现象、新问题,监管治理也要迅速跟上。如今,人工智能发展很迅速,各种应用也让人应接不暇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格外警惕一些机构和商家动歪主意、打擦边球。
治理ai电销,还民众一片安宁的天空,首先要从源头开始。鉴于当下ai电销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,且相关机构往往从平台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,则不妨把平台、群呼外包等都纳入进来,一体调查,斩断这样的利益链条。
其次,魔高一丈就要道高一尺,作为网络基础支撑的电信运营商,也应升级骚扰电话识别技术,绝不能为了利益而不闻不问。
当然,从监管部门来说,也应更多一些积极和主动。据上观新闻此前报道,上海市某区市场监管局核查后认为,当地某家开展“ai外呼电推”的口腔诊所不存在“不法营销”。同时,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则认为口腔诊所的营销推广不涉及医疗行为,因此不归卫生行政部门管。这样推来推去,自然不可能实现有效治理。
身处信息时代,保护个人隐私,维护不被打扰的安宁权利是一大难题,但再难也要下决心去做。毕竟,这关乎每一个人的利益。